生而为长尾商品,我很抱歉——数字化长尾商品瘦身计划

首页 > 展会资讯 来源:中国连锁协会 2021-03-08

概述:回顾中国零售业发展历程,你会发现,零售人对库存管理的理解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回顾中国零售业发展历程,你会发现,零售人对库存管理的理解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首先分享一个真实的小故事:20多年前,杨博士陪外国友人到北京的一家零售企业参观考察,对方想要了解一下这家企业的Inventory Turnover,也就是库存周转。当时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不久,还没建立起库存管理的概念,听到这个问题,大家一脸茫然。

于是他换了一种问法,你们的库存能卖多久?负责人还是拿不准,是卖的时间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呢,他想了想,能卖很长时间说明我们库存充足,东西多就是有实力,所以回答说,卖半年没问题!可想而知,这下子轮到提问的人一脸茫然了。

在商品短缺时期,库存多多益善,仓库里的商品越多,越能彰显出企业实力雄厚。但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零售行业也一天比一天重视效率,库存积压带来的仓储成本、不必要损耗、流动资金周转缓慢等问题成为新的痛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的汽车公司首先出现了“零库存”的精益理念,认为库存就是浪费,最好的库存管理是所有资源都处于周转的状态,不再以停滞的库存形式存在,从而达到最小的资源损耗。

但“零库存”绝非一蹴而就,如果步子迈得太大,过分地削减库存,难免导致缺货的发生,同样会影响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资料显示,店铺出现缺货时,40%的购物者在指定商品上的销售贡献将直接流失,平均4%的销售额损失来自脱销。可见,门店的库存水平对于保证购物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至关重要。

那么,从过时的“多多益善”到“零库存”的理想概念之间,零售企业究竟要如何找到并保持健康库存呢?

其实零售企业一直都在做库存管理这件事,技术的发展只是让它有了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就像从写信到发电报,到今天可以随时随地通讯的电话、聊天软件一样,从古至今,人们始终在彼此联络,而等待信息抵达的时间,从漫长的几个月,变成了一瞬间。更直白地说,技术带来了“快”。

对零售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杨博士到美国的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参观交流。这家企业和供应商联合开发了一套持续补货系统,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实现标准格式数据自动传输。供应商可以快速获得商品在零售门店的库存、销售、售价等数据,从而按照市场需求保障合理库存,避免出现缺货、库存积压等问题。

杨博士对此大为心动,就询问开发这样的系统要多少钱,不料对方摆摆手,告诉他说,别问开发多少钱,这套系统维护的费用一年要两千万美元。杨博士听了,就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头上,这么高昂的费用,当时的中国零售企业根本负担不起。

幸运的是,后来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让信息的传输成为一件简单的事。今天就更方便了,只需要拿出你的手机,就可以快速透视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想要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改善的,就是让定位问题变得更简单,成为一线人员的日常工作。

以往是如何处理异常的?你可能需要看很多报表,从密密麻麻的数据中凭经验发现问题,再分析背后的原因。考虑到超市商品的复杂性,想要时刻关注几千甚至是几万个SKU,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如果把这项任务交给数字技术,就像有了一个机器人助手,每天都在为你自动盘点,并输出最直接的结果。

加强可视化或许只是技术优化的一小步,但另一方面,却是把数字化工具推向经营一线的一大步,意味着实实在在的赋能每个店长。

试想一下,当你面前是一张心电图,不知道怎么看,仍然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这并不是否认面面俱到的数据视图,只是现阶段某些智能应用,更适合那些熟悉数字化技术,也有足够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去解读数据的老板或者高层管理人员。站在每家门店运营人员的角度,自动定位问题,并直接地显示出来,大大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为了帮助零售企业推动数字化能力在一线落地,我们也做出了一些创新探索。前不久,米雅为一家连锁商超上线了简单易用的异常监测平台,支持店长每日查看并处理经营异常。每天早上8点半,每位店长都会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提示昨天出现了多少异常指标待处理,点击一下,直接进入应用查看滞销、缺货等各项指标。

平台不仅提升了当前的库存管理效率,对未来品类结构优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通过甄别门店真正滞销的商品,有望让长尾商品“瘦”下来。仅1个月时间,第一批试点门店就选出了近2万个滞销SKU,其中不乏令人惊讶的发现。

据一位店长介绍,平台找到了一些过去没有关注的问题,例如这家门店的鱼盘竟然有9个SKU。在生活中使用鱼盘的场景并不多,而且盘子本身相对耐用,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有限。像鱼盘这样,一些长期滞销的商品既不属于高销售品类,在同一品类下又存在过多的SKU,改进方向一目了然。

在诊断经营异常的时候,数据比人更敏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效率正是零售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培养成本也更低,简单、标准化的操作可以快速推行到每一家门店。假设一家门店每月节约库存成本1万元,100家店就是100万元,1年就是1200万,把这些沉没成本释放出来,用于经营或投资,无疑将会带来更多效益。

效率就是效益!数字时代,零售企业要善用科技的智慧,全面优化经营管理,用最高效的方式卖对的商品,让消费者买得更快、更好,打造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有经验的人告诉你,开好一家饭店注意的事项 下一篇315快到了,别偷懒,餐厅自查这24条,才能不栽跟头!

其他人也在看

中国特许加盟展声明:此信息版权归属中国特许加盟展,未经中国特许加盟展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修改、抄袭、剽窃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中国特许加盟展的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