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正常情况下,春节前后是零售业最大的销售旺季,销售占比可以到全年的15%-20%。公司采购备足货品,运营加班加点做销售,人力忙着招工并安排总部人员支持门店,员工通常也能拿到一年最好的奖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一月有余,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的零售业正在经受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HRVP20人委员会在2月9日进行了“新冠肺炎对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调研,40余家各业态大中型零售企业参与了调研。分析显示,60%以上的企业疫情期间日均营收同比下降超过30%(有些企业超过80%),近四成企业表示门店复工没有时间表,56%的企业门店员工出勤率低于50%。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和线下个别企业的沟通,我们认为零售业实际情况可能比以上数据显示的更加严峻。
正常情况下,春节前后是零售业最大的销售旺季,销售占比可以到全年的15%-20%。公司采购备足货品,运营加班加点做销售,人力忙着招工并安排总部人员支持门店,员工通常也能拿到一年最好的奖金。现在这一切都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即使复工,业务的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甚至可能持续影响到二季度。
现在,一方面业绩断崖式下滑甚至闭店,另一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一向是零售企业最大的可变成本项,同时政府又希望零售企业稳就业不裁员,但是每个月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人力成本支出对每家零售企业都是不可承受的刚性压力。我们看到某大型餐饮企业这样经营良好的企业现金流也只能支撑三个月,可想而知其他企业的困境了。
危机之下如何活下去?人员怎么办?各家零售企业如何行动?这段时间每个零售企业老板都在日夜考虑这些问题,我们这次调研显示零售企业正在用以下几种方法应对危机:
1.调整一季度和上半年经营预算。零售业一线员工普遍实行月度或季度奖,这部分奖金对于本来收入就不高的零售业员工十分重要,有近一半的企业考虑一季度预算下调超过20%,确保稳定员工队伍和保留优秀员工。
2.调整疫情期间薪酬发放。这里分两类情况,对于无法上班的员工,有三分之二企业会调整薪酬发放,其中61%企业会按照疫情期间各地待岗政策执行;对于继续上班的门店员工,有73.2%的企业会提供额外的补贴或奖励,以体现鼓励和关怀。
3.调整总体薪酬水平。零售业员工薪酬本来就不高,对于调薪非常敏感,大部分企业对于降低薪酬水平非常谨慎,超过70%企业目前没有下调薪酬的计划,但是预计很多企业二月份或一季度奖金会大幅下降甚至为零,也有部分企业会调整总部和区域本部人员固薪(尤其是管理层薪酬),以缓解人力成本压力。
4.调整人员编制。人力成本通常是零售企业可变成本的大头,占比可以超过一半,因此人力的投入产出管理是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抓手。面对不断闭店和业绩断崖式下降,大约40%企业已经或计划实施人员的调整或优化。
5.呼吁政府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有60.5%企业希望通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和呼吁提供更多、更及时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渡过危机,零售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政策支持包括用工、税收、租金、贷款、稳岗和员工出入审批。
以上的调研发现只是基于二月初的情况,近两周以来,零售企业复工仍不容乐观,业绩在持续下滑,并且业务何时能恢复到以前水平仍是一个未知。本来,这几年实体零售业面临挑战很大,正在经历转型,效果不尽人意,经过此次危机冲击,零售业应亟需思考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并立即采取行动,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启发和思路:
1.此次危机将加快业务线上化以及对科技互联网人才新的需求。疫情加快了消费者线上购物的习惯,零售业务的线上化将成为企业必需并且加快发展,但是传统零售企业普遍缺少中高端的科技互联网人才,很多只能维护日常系统需要。新东方教育能在一周内把近百所学校和几百万学员快速线上化就是因为这两年储备了很多互联网人才。未来,零售业亟需加强科技互联网人才的吸引和储备,同时建立更加开放包容扁平的企业文化。
2.此次危机将加快推动零售业干部和员工管理的改革。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到处缺人(共享用工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企业由于业务暂停而有大量员工待岗;有的企业干部员工平时训练有素,战时一个顶两个用,应对危机有条不紊;有的企业员工愿意降薪,和企业共度危机。干部员工的素质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杠杆。未来,零售业亟需加快建立年轻化、专业化、吃苦耐劳、有合伙人精神的干部和员工队伍,这将是一项中长期工程,但是现在必须去做,这不单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应对类似危机的组织保障。
3.此次危机将会倒逼零售业的人力成本精细化管理。这对每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考验和锻炼。今年大概率全年业务收入不会很好,因此成本管控会成为各家企业管理重点,作为可变成本的主要部分,人力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是重中之重,人力成本精细化管理涉及变革优化组织、编制、薪酬、考核体系。同时,人力需要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享受各种政策和资源,减轻企业压力,轻装上阵,确保疫情后企业能够快速反弹。
中国特许加盟展声明:此信息版权归属中国特许加盟展,未经中国特许加盟展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修改、抄袭、剽窃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中国特许加盟展的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