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来源: 金宝贝儿童成长教育 2021-01-05
概述:对于0-5岁的宝宝来说,自我为中心是正常的,但需要通过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积累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品质。比如,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安慰他人,关心他人等。
我儿子2岁半,家里人都太宠他了,最近发现他自我中心有点严重,比如在已经告诉他爸爸很累的时候,他依然不能体谅大人,要爸爸一直驮着他逛商场;有次外婆受伤了,我们都很担心,他却在一边站着没反应,我们说你帮外婆贴一下创可贴,安慰一下外婆吧,他也不要。
请问,如何让孩子有同理心,懂得安慰别人,能体会别人的感受?
同理心,顾名思义,是认同别人的情绪情感、看法观点的一种能力。
对于0-5岁的宝宝来说,自我为中心是正常的,但需要通过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积累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品质。比如,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安慰他人,关心他人等。
父母家人,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与父母家人的交往是孩子社交的重要参考,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家里,就可以通过培养以下行为来发展孩子的同理心:
帮助的行为
和大人之间,孩子可以展现哪些帮助的行为?帮助大人做什么呢?让孩子意识到哪怕是大人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妈妈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暂时的困难?孩子不仅能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力量,也能有机会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邀请孩子帮忙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孩子把绘本不小心撕烂了,妈妈用剪刀和透明胶带帮孩子贴上绘本的时候,不妨邀请孩子来帮忙,传递剪刀,拿住胶带不动、辅助妈妈来剪,帮忙把垃圾丢到垃圾箱等等。只要有心,总能发现孩子可以提供帮助的机会,关键是大人要有意识。
然后,热情真诚地对孩子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自己是有用的家庭成员,有助于提高孩子对他人需求的敏锐度。
安慰的行为
孩子可以安慰大人吗?我们有给过孩子安慰我们的机会吗?如果孩子安慰过我们,他也更有可能去安慰同伴。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可能心里想来安慰我们,但却不知道怎么表达?
因此,我们需要给与孩子一些“容易模仿”的仪式化的安慰行为。也就是:
1我们要善于给孩子安慰,通过一些“安慰仪式”。
“安慰仪式”是指:某些特定的代表安慰的行为,和孩子之间约定俗成的,每次都会用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我们会用嘴“吹吹”受伤的地方,来表示安慰。“吹一吹”这个行为就被固定下来,孩子很容易模仿。
2然后,在我们安慰的时候,向孩子发出请求,请孩子给我们一些“安慰仪式”。
比如:
“奶奶的腿疼,可以给奶奶吹吹吗?谢谢!”
“爸爸眼睛累了,你可以给爸爸吹吹吗?谢谢!”
甚至用拟人的方式说:
“米老鼠娃娃掉地上了,摔倒了,你可以给它吹吹吗?谢谢!”
渐渐地,你会发现,有了“安慰仪式”这个好的工具,不仅孩子很容易被安抚,而且,孩子也会在恰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开始使用“安慰仪式”表达了他对别人的安慰了。
“安慰仪式”可以是多样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独特的“发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家的情况,与孩子之间建立这样“仪式化的安慰行为”。让孩子不仅心里有感受,还有途径或工具表达出来。
中国特许加盟展声明:此信息版权归属中国特许加盟展,未经中国特许加盟展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修改、抄袭、剽窃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中国特许加盟展的上述内容。